
每每逢大跨度的节假日,就会有很多人考虑跑去境外玩玩。很早之前讲港澳台、新马泰,但这些年由于两岸关系,台湾那边一直不放开入台证资格也是基本凉透,而新马泰等地也因为经济波动和电诈园区而不那么太平,东南亚三国也就剩下新加坡还算稳定。对于大多数国人来,稳定压倒一切,出行的前提是治安保障良好,所以这些年很多人考虑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是港澳。
不过,每次谈到香港旅游就有很多人会讲一些负面的声音,而且比例不小。如:“香港人很冷漠,甚至歧视内地游客。” 基本上,抖音、B站的香港话题下必会出现类似的讨论。
但问题来了:香港真就那么歧视人吗?
先说结论!有但比例和内地部分省市本地人歧视外地人差不多,语法构成上也没有太大区别,所以基本上只要不谈香港独立等谋反性质词语的话,基本上就可以归属于本地保护主义的范畴之中,倒也不必在意。
当然了,谈到这就不得不老生常谈的搞点文八股了,拉拉明细、逐个分析。
在内地,尤其是非沿海地区二三线城市,服务行业往往有一种“亲朋串门、热待有佳”的感觉。一方面,一些买卖依靠社区经营,本质上做的就是熟人生意,大家一来二去的相互熟悉是非常正常的。比如去社区餐馆吃个饭,老板可能会多问个早上好,互相聊聊闲天儿。另一方面,依靠本地非流动人口经营的强势品牌,有些城市的人口流动性不大,甚至一些流动性大的城市也只是潮汐人口,这些人和城市中的各种组织来往比较密切也相互熟知。本着“以和为贵”的基本经营理念,这些强势品牌的态度通常更“亲近”,虽然并不如社区餐馆那样热情。
但在香港这地方,甚至说早先就是一个港口货场,传扬的是码头文化,人口像河道流动,很多人来这里都是为了中转并不是扎根生活,所以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松散,对于老板而言,熟人般近亲服务并不会带来什么超额收益。况且,大家本就不熟。从服务上来说,往香港更加流程化,点单、付钱、吃饭,结束就走,没有太多客套。这对于很多内地游客来讲,这种态度就很 “冷漠”甚至“歧视”。
事实上,在我的老家,一个传统工业化转型、码头文化基因的港口城市,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。因为我们这以前就是中转货运的码头,河海相连,很多过往的人都是货船上的力工。忙的时候都是脚尖连脚跟,站着吃饭对付两口,有活儿的时候放下碗就能去干,一些工人怕因为活儿被别人抢,索性连凳子都不坐,就准备拔脚抢工,到最后商家也就把凳子都撤掉了。所以在我们这,当你进入一家餐馆,倘若老板觉得你面生,就是把菜单一放然后点菜、付钱、吃饭、抬屁股走人,全程并没有什么额外交流,甚至受制于我们这边的饮食习惯和传统,有些特色餐食在就餐时都不一定会给坐的地方,就如同上面那副景象。故近些年我们这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时,外地游客游览本地文旅景点的时候就会传出服务态度不好的声音。
从我个人来看,多数香港人并非针对内地人,而是对所有人都差不多。你去便利店买东西,哪怕是不熟悉的本地人,收银员往往就是一句“几多钱”,找零完就算完事,不会多寒暄。
在香港,粤语是绝对主流,本地人从小到大受粤语文化影响,日常交流几乎完全是粤语。可以讲,粤语是他们的普通话。而内地普通话在这里虽然越来越普及,但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服务行业的部分场合。对于许多香港人而言,普通话并非是日常表达用语,而且普通话的表达习惯和香港粤语也有极大差异,这种差异甚至比台普差异还大。
于是问题就来了:当游客用普通话问路或者交流时,本地人可能听懂却表达不顺,往往用极短的词句应付,甚至干脆转头就走。这种情境下,内地游客很容易感受到“不耐烦”,但换个角度想,本地人更多是想“快速结束”沟通,而不是带有恶意。 有两幕令我印象深刻。
我刚到港的时候,从西九龙高铁转东铁线金钟站下车准备步行去轩尼诗道百利酒店。路上的时候一个本地老太太和我用英语打招呼,问我想要去哪可以给我指路。我英语是个二把刀,听得懂但是说不出。于是我就用普通话和她表示了感谢,并告诉她我要去哪里。老太太操着港普说原来你是内地来的,欢迎来香港。随后她就陪同我一起前往,路上老太太操着港普和我拉家常,这种港普并不是老广的那种广普,而是非常港式的粤语普通话,词汇、语法完全就是香港粤语,只是偶尔交流起来有些发音可以踩准普通话,从感官上来说其实真不如英语那么顺畅,毕竟粤语我是一点不懂。但好在我们有耐心彼此解释,所以一路上我们都很开心。到最后我还和她说我可以送您回去,我知道酒店在哪里一会可以导航回来。老人家也讲说自己也是没事出来溜达溜达,家也在这附近,还需要在溜达一会,我去忙就好。这是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,深刻且温暖。
随后的几天我就一直在香港游玩。第三天时,为了给港卡刷一笔交易,便跑到某Circle K充八达通。然后我就用普通话和店员提了需求,随后店员用英语告诉我怎么操作,刷卡、输密码、贴手机、完成充值。整个过程我说普通话她说英语,她知道我说什么我也能知道她说什么,整个过程顺畅的完成了。事后我出了便利店才觉得滑稽,如果只是把这一幕录下来给别人看的话,就感觉像猴子排序,只是恰好完成了某种流程。事后想,这不是歧视吗?或许是,她在知道并理解我说的普通话的情况下还坚持说英语。这是歧视吗?整个过程手势规范、指引明确,她并没有什么不耐烦或者用其他语言为难,只要我有疑问她也能解答并给出指引。
其实这种情况在内地同样存在。比如北方人到江浙一带的小城市旅游,当地人用方言交流,你插句话不一定能听懂,问路时对方态度可能也不算耐心。只是由于我们习惯了“国内人都是一家”,往往不会上升到“歧视”的层面。但放在这样的环境里,这种隔阂就会被放大。
互联网让个别事件放大到群体层面。某些游客与本地服务员发生争执的视频,一旦上传到抖音或B站,很快就会被解读为“香港人歧视内地人”。但如果仔细观察,这类冲突并不只发生在内地游客和香港人之间,本地人之间、甚至香港人与外国人之间,也一样会有类似摩擦。
传播的背后,有一定的选择性偏见。负面新闻更容易吸引眼球,也更容易制造情绪共鸣。长此以往,便在舆论场里贴上了“香港人不友好”的标签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绝大多数互动其实平淡无奇,既无冷嘲热讽,也无刻意热情。
旅游只不过是去别人厌倦了的地方图个新鲜。我曾见到过坐在驰骋在京津大地的高铁上面的港澳游客,谈着对北京故宫的奇妙畅想,青砖红瓦、琉璃玉石,好不气派。但那对我来说早就是见惯不惯的事情了,可是对于他们来讲却十分新鲜。
很多游客去香港,是抱着“半出国”的心态,希望能体验到比内地一线城市更高的服务标准,甚至在内心里把香港等同于“国际都会”。然而,当面对的却是节奏极快、冷冰冰的标准化服务时,自然会感到落差。
但这种落差其实并不是香港独有。在日本、欧洲很多地方,服务行业的态度也未必如传说般温和。比如在法国的咖啡馆,服务员照样可能爱理不理;在日本小城,外地人如果不懂日语,同样会被“冷对”。只不过因为我们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心理预期不同,所以接受度也不同。
事实上,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以及群体意识的普遍觉醒,在拥抱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服务标准、服务流程、服务意识早已经有了自己观点。同样地,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了多次迭代,只是我们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罢了。就拿银行业来讲,内地的部分银行提供水、微波炉、休息站、卫生间、AED设备等,而香港银行可能仅仅提供金融服务。内地的一些餐饮公司会为路人提供免费的美甲、冰淇淋、茶饮等,在香港却十分罕见。
最后,从我个人来说,香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“歧视”内地游客,而是文化、语言、节奏差异所造成的认知偏差。很多时候,误会来自双方期待的落差。与其说香港人不友好,不如说我们需要学会更平常心地看待差异。
毕竟,旅行的意义本来就在于:走出去,看到不同,理解不同。
本文作者:咖格贝集
本文链接: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考公笔记 版权所有 转载请索引链接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